“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42页例1和例2题及相关练习。(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学生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会了计算表面积,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主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观察、摆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的体积公式,掌握公式的字母表达式和用法。然后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性知识迁移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乘棱长”,会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会正确计算。二、说学情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拼摆、讨论、归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三、说教法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四、说学法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填写表格,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0~4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实践,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推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个关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通过操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等。学具: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12块,相关体积计算的表格等。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明明是一位画画爱好者,平时能画出各种各样漂亮的作品。有一天,明明画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