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太原十二中王晓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太原十二中王晓芬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内容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交成就中的第1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的外交成就。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为今天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中国的外交成就。本课内容共两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2、教学目标课标依据: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课标分解后的具体目标:①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②观察建国初外交形势示意图,认识“一边倒”方针的背景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史料,理解“求同存异”的含义。③创设历史情境,体会周恩来面临的外交困境,感受周恩来非凡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二、学情学法及重点、难点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形势没有系统学习,一般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联系起来。学生知道周恩来,但不知道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起到的作用。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历史。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处理方法:用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让学生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内容、意义等。难点: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及“求同存异”的含义处理方法:通过补充历史地图和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美苏两国对待新中国的不同态度,引出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补充的历史史料,分析“求同存异”的含义。三、说教法1、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基本知识等。有难度的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式的点拨、生生合作等共同完成。2、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将教师的讲述、讲解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3、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合作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情境教、学◆课堂小结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激起学生了解周恩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朋友评价他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他的敌人评价他“极精明细密,殊可敬可佩也”,外国人评价他“与他相比,我们都是野蛮人”,网络评价他“中国最帅的人”。请问他是谁?我们已经习惯称呼他“周总理”,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次次的外交挫折,他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一次次摆脱困境的?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和历史资料,感受他的外交智慧,领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目标1、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3、知道万隆会议的时间、特点、内容。4、理解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含义和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情境教、学(以建国初周恩来等外交家面临的一次次困境为主线,将具体知识点串联起来。)情境一:度美苏意图,在困境中寻求出路。情境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情境三:“万隆会议,力挽狂澜显大国风范”。签订《南京条约》巴黎和会思考:1、回顾历史,请你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用史实说明。2、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说出依据。发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