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端午日沈从文•一、说教材与学生1、教材特色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文本通过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本课题的特色,制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方法,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3、教学重点、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4、学生分析:刚进入初中,学生的感性理解远远大于理性分析,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应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学到方法,并能举一反三的运用。•二、说教法、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课标的重要理念。因此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探究法: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讨论合作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相互激发思维的火花。2、品读法:指导学生有梯度的多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下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3、拓展法:本文是属于“人与社会”这一方面的,通过从文本世界延伸到课堂外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结合文本及学生的特点,我将介绍以下学法:1、自主悟读: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促进主动学习。2、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协作与分享。3、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运用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文章写法)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湖南湘西凤凰县。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端午习俗;吃粽子悬艾叶和菖蒲赛龙舟画王字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简单概括文章内容。诵读指导:1、大声自由读,用红笔划出生字词。2、划出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并用“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如:穿新衣)3、理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并指出哪几个略写,哪个详写。(用时6分钟独立完成)给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蘸酒()茶峒()•鹳河()好事()•戍军()擂鼓()•呐喊()泅水()zhàndòngguànhàoshùléinàqiú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时间顺序端午习俗——一句话——一句话——一句话——(详写)——(略写)二读课文:挑读“赛龙舟”,思考这个场面写的是什么,又是怎么写的。阅读指导一要明白写什么(内容、感情)二要明白怎么写(思路、手法)思考:1、这个场面要体现什么?(选手们的表现实质上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2、A、为什么这个场面如此生动?(圈点出课文中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场面的作用)B、除了描写参赛人员激烈紧张的竞争外,作者还描写了哪些人,有何作用?C、整个场面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用时6分钟,如不能解决,求助同桌)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桨手--带头的--锣鼓手--持、划外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刻画出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突出他们精神。缠裹、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紧张、激烈合作争先的拼搏龙舟赛的精彩场面鼓声如雷鸣(正面)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实写)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虚写)----联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小结这个场景写什么?(内容、感情)这个场景怎么写?(思路、手法)什么是“场面”场面描写就是描写在特定的场地上,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各种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