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湖中学王春(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⑴片面发展重工业;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复习: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七单元第21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改革如此艰难?我们中国的改革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1.背景背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⑶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2.2.内容:内容:农业工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1.背景:背景:一、赫鲁晓夫的改革2.2.内容:内容:农业工业1.1.背景:背景:一、赫鲁晓夫的改革3.3.结果结果及原因及原因原因: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上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1.1.内容内容3.3.成效与问题:成效与问题:取得一些成果。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2.2.重点: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目的: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异:同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2.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5、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再见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经济改革的背景经济改革的背景19131913年~年~1950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12倍,农业只提高倍,农业只提高了了40%40%,,1953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1913年,牲畜存年,牲畜存栏数与栏数与1913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1913年增加了年增加了20%20%。。思考?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有何危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端日益显露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改革。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