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貌才情于一身的李清照其实风流成性http://book.sina.com.cn2008年04月01日14:18新浪读书说实话,要搁现在,李清照实在算不上风流。别说搁现在,就是放在她之前的唐朝,“风流”二字也轮不上她。为什么呢?唐朝女性地位高啊。唐朝的统治阶层不是纯种的汉族,也就没有汉族那样历史悠久的对女性的压制,反而带着点北方少数民族母系社会的遗迹。我们熟悉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产生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木兰辞》最后一句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兔子来打比方,其实意思就是:别看男女有别,上了战场,女人跟男人一样冲锋陷阵,谁还能分得清是男是女?巾帼不让须眉啊!有了这样的渊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在唐代才能诞生中国封建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杨贵妃可以“三千宠爱在一身”,让白居易都大叹“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想想看,“孝”可是古代中国的伦理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男丁可是要断了香火的,是最大的不孝啊。可是,唐朝女性地位的大解放,偏偏让人巴不得多生几个武则天、多生几个杨贵妃出来光宗耀祖。我们看留存下来的唐朝仕女图,虽然赶不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走光”照,那个开放程度也是够可以让人眼珠子掉一地的。可惜的是,接下来的宋朝女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两个朝代只隔了五十多年的工夫,可是宋朝的理学对女性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三从四德”就是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他老人家提出来的。在朱熹之前,北宋还有位理学泰斗程颐老夫子,人家问他:“如果孤儿寡妇的,没饭吃没活路了,能不能改嫁?”程老夫子眼一瞪,义正词严地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际上就是教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当然,宋代理学的扩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理学主要是知识分子在书房里穷鼓捣的玩意儿,对老百姓还没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宋代妇女改嫁,让理学老夫子们气得干瞪眼的事也常常发生,就连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位程老先生,他自己的侄媳妇也没有听从他的教导,毅然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话说回来,在理学慢慢发达的宋代,就算出现几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女人,那也是要相当有勇气,要挨得起骂,受得起白眼的。就说李清照吧,她可能这一辈子压根儿就没把什么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教条放在心里。没出嫁的时候,父亲未必管得住他,嫁人以后老公未必管得住她,丈夫去世以后,社会道德舆论也未必管得住她。不信我们来看看李清照的两首词。要按宋代人的道德标准,这两首词已经足以说明她的“风流成性”、“荒淫放肆”!这第一首词,说的是嫁人之前的事儿!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首词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李清照没有写她荡秋千时如何迎风飞扬,如何笑声荡漾,只是剪取了荡完秋千以后的镜头。秋千已经停了,少女慢慢地从秋千上下来“慵整纤纤手”。一个“慵”字,可以推想出她荡完秋千后的那种疲倦和慵懒的神态:轻轻地揉着荡秋千荡酸了的手。“露浓花瘦”是交代时间和地点,“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花瘦”表明地点是在少女的私家花园中。有私家花园的可不是普通人家,不是大富就是大贵,暗示了少女的出身不是一般的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闺秀。按逻辑,既然是大家闺秀,就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度,一举一动都得像个淑女。可是,在这首词里,这位大家闺秀的表现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戏剧性变化的原因是:少女的私家花园里突然闯进来一个陌生男子。按道理,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不可能有陌生男子不经通报就擅自闯入后花园,但诗词本来就讲究“无理而妙”,没有道理的道理就是诗词的道理。如果都要讲道理,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找谁讲道理去?所以,不管有没有道理,反正,这个陌生男子是闯进来了。按道理(又要讲一下道理了),虽然诗词是“无理而妙”,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像这样贵族家庭的后花园,就算有人擅自闯入,也不可能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肯定是门当户对、风度翩翩的贵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