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发表日期:2005年9月23日【编辑录入:0030】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网络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报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网络环境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于是我们积极参与了“网络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的研究。并把着眼点放在了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打破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局面,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1、研究目标、内容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研究内容为两个层面:(一)基于"辅助"的理念,网络环境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网络技术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网络技术在这个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⑶利用网络技术可让学生动态地掌握每个知识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分析及动手操作等真正学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⑷具有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功能。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相互交谈,发表各自的主张,相互借鉴,对各自得出的结论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2、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我校的课题研究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以下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1.发展性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4、知能并重原则5、整体性原则二、课题实验阶段的活动形式1、选择学科教学骨干成立网络教学研究小组2、完善建设网络教室(现具备网络教室2间)编排、设计、制作和收集相应的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课件(实践课例:李昕《网上学古诗》陈馥〈〈乐器的认识〉〉陈馥《识字6》卢山〈〈地球上的水〉〉卢山,张园《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杨洁,张园《短式网球》许伟《秋天的树叶》邹腊梅《送给老师一朵花》)4、定期参与大组的观摩研讨活动5、定期参与理论学习三、课题研究的重点结论一、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它把学生禁锢在课堂,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书本知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他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