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设计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承载着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浸润着各种情感,而情感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要体验情感,必须要借助于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本课的设计,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同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东兄弟》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2.感悟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诗句。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质疑入文。1.指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我们一起读。师:我们还知道,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下加着重号)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王维为什么思亲?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感知独在异乡1.请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听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相机出示第一段)1)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不觉已经过去两年了,此时的王维才17岁啊!父母不在身边,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指名读2)有同学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是你来读。3)他才离开父母几天,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指名读!2.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长安不是王维的家乡,是个异乡,王维仅仅是个来到长安求学的客人,是一个异客。(板书:独异异)王维孤独一人在长安,举目无亲。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3.指名读出孤独感。二、诗文对照,情感体验过渡:那么,王维仅仅是因为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才“思亲”吗?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板书: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一)感受节日之佳1.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2.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时,那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看(出示图片),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景吗?多么热闹呀!可以肯定,节日到来时,全国上下,普天同庆呀!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出了京城长安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课件出示)1)指名读。相机指导。2)齐读。4.长安这里过重阳是这么热闹,你们说说,蒲州过重阳会是怎样的?1)指名说。能说说哪段文字给了你这样的联想?(配乐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2)指名读。随着音乐,听着他的朗读,你们的脑海里联想到了什么?3)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5.指名读。相机指导再齐读。6.重阳节,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二)体验思念之苦1.可惜了呀!王维他此刻不在家乡蒲州呀!2.(点击播放音乐)大街上热闹非凡,歌声、笑声不断传来。别人一家团圆,开心、快乐无处不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小王维呀,你此时心情如何?家家幸福团圆,人人享受天伦之乐。只有王维你孤孤单单,你?(我);只有你孤独无依,(我);也只有你冷冷清清,(我)。3.只身一人,独居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