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2、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3、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教学重点: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2.诗歌意象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3.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4.关于词牌“沁园春”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二、导入新课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三、诵读鉴赏(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先听课文录音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1问题: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2、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脉络:上片交待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下片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