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和磁》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及版本: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章节: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4、实验:分组实验5、课前准备:A.小组准备:一号新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长导线、磁铁两个、废旧电池等。B.教师准备:报告单、实物投影仪、学生用器材一套、演示用指南针1个、增加条形磁铁一块,铁钉一枚、铜片等。C、课前再次做好学生小组各成员分工,进一步明确组长、材料领取员、记录员、操作员、纪律监督员等分工职责,以保证分组实验顺利进行。【教学课题】:《电和磁》【教材分析】:“电和磁”是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电和磁之间有联系。本课实验最重要的是电能产生磁的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要学懂“电和磁”这一课需要有两个学习基础:第一,“电”的相关知识。了解电能使小灯泡发光和有关短路方面的知识;第二,“磁铁”的相关知识。了解磁铁具有磁性和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以及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要探究电磁现象,必须先复习“电”和“磁”。在复习了“电”又复习了“磁”之后,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通过探讨实验,然后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大、线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2、过程与方法:动手探究过程中边思考边实验,作好记录,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善于思考探究,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做有心人,谁都能有所发现。【教学重点】:讨论和设计如何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实验课,采用分组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到结论。本节课实验设计采取复习实验——探索实验——思考实验——应用实验的基本流程,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设计了对应四个阶段的六个实验活动。第一、复习旧知的实验(实验1和实验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和磁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第二、探索实验(实验3):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三、思考性实验(实验4和实验5):怎样使通电导线的磁性更大些?这里要对教材结构稍作改变,把第一部分的后面内容纳入第二部分。让学生分别做短路情况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学习第二课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第五课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打下伏笔。第四、应用实验(实验6):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是否有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一)、检查、认识各种材料。(二)、实验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1、生分小组组装。教师也在实物投影机上组装。2、小组间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总结:①、断路:http://baike.baidu.com/view/419873.htm②、短路:http://baike.baidu.com/view/2549255.htm③、电流方向: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3NjI1NjYw.html(三)、实验2:使静止的指南针动起来。1、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2、小组间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总结:①、磁铁的南北极(S,N);②、磁的相互作用,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zNzIwNjQ0.html(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注:如果学生利用了通电导线能产生磁这一现象使指南针动了起来,教师可及时抓住这一点,探讨他得到此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其良好学法。(四)、导入新课: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