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指导怎样写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二、读后感的写作要求1、精读原文,找准感点2、拓展视野,敢于创新3、掌握套路,“引”“议”“联”“结”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三、写作读后感前的思路1、找出原文中的众多信息。2、择出信息中的最深感点。3、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4、考虑文章的结尾。四、听故事《小马过河》四、听故事《小马过河》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1、从小马的角度来说,其一,小马要过河而不知深浅便去问牛大伯,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又不敢过河,这给我们的教训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其二,小马盲目听信了两种相反意见,以致弄得无所适从再去问妈妈,这说明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其三,小马后来接受妈妈的教导,综合分析了牛大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明白了道理,大胆地“试一试”,才知道水不深与不浅,说明实践出真知。2、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它乐于助人,凭自己的经验说“水很浅,能淌过去。”它虽说的是事实,但因未从对方——小马的情况去考虑,所以可能促使小马去冒进。3、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他凭同伴的教训也讲了事实,但也因没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对别人的积极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4、从小马妈妈的角度来说,首先,她不像有些家长那样溺爱子女,凡事都是自己为子女安排好做好,她让小马自己去摸索锻炼;其次,她在小马面对两种意见无所适从时,没有骂小马“笨蛋”,对年幼的孩子并不苛求,不像有些父母那样,望子成龙心切而去揠苗助长;再次,当小马向她求教时,她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小马,而是要小马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很有益的。(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那么----(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1、有一个印度故事:爷孙俩带着一条驴子上城,由于盲从别人意见,弄得爷爷骑驴被认为不爱幼,孙子骑驴又不敬老,两人同骑是不惜牲口,两人都不骑又太傻,最后只好抬着驴子进城。分析:对别人的意见不去作具体分析,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将会导致自己走到正确方向的反面。2、希腊画家亚柏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面听取意见,一位鞋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