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困生”的转化作者:王永全单位:武清区高村中学谈“双困生”的转化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每个班级中都有几个这样那样的“双困生”。这一部分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他确实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块硬骨头。很多老师都因他们皱眉,不少老师为之叹气,有的老师对他是无可奈何。那么,“双困生”是怎么形成的呢?又该如何转化“双困生”呢?本文就此做了探讨。了解“双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要做好转化“双困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在原教师那里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双困生”的情况:双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单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新的学期开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以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双困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双困生”的工作。一、“双困生”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双困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和使纪律松懈等。家庭教育不当。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在家庭里,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青少年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心理受到创伤,感情受到折磨,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甘愿后进。有的家庭有大打麻将等赌博行为,有的行为不轨,使青少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又目濡耳染,造成青少年道德观念差、学习掉队等。社会上不健康的录像、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没有公德心的乱丢乱扔等等不良影响,也会直接毒害青少年。其转化对策是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开办家长学校,使各方面对如何教育好青少年一代取得共识,从而使青少年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教育、熏陶青少年成长的阵地。二、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在作祟。处于少年时期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自觉性和幻稚性同在,警觉性和盲动性共有。往往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的不一致时,得不到支持和帮助时,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有的甚至愿以"江湖义气"而赴汤蹈火,脱离正轨。“双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以及教育不当的原因,又有学生生理上存在的缺陷或在必理上发生障碍等方面原因,不可否认,这些“双困生”的确暂时落后,但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并非没有教育的可能。转化“双困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一、关爱感化“双困生”。由于“双困生”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慢慢养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施以爱,要克服偏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关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关爱”“双困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双困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双困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关爱“双困生”是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双困生”不是天生的。实践证明,要转化“双困生”,只有使”双困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双困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