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教材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操作,(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哪一种操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我利用教具手电筒和地球仪来让学生做实验自己来探索。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对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来讲,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在生活中,学生自身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让学生扮成地球,亲身体验。对学生来讲,平日在地球上看到现象时与做模拟实验时,身处的方位是不同的:前者处在地球上,后者处在宇宙中。所以先要将空间方位理解清楚。在模拟实验中,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一些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即处在宇宙中,观察原本实际生活中的自己,而现象再现的实验又是一次空间换位,即从宇宙中换位到地球上。这次实验,实际上是现象的还原。要从宇宙之中,换位到自己成为地球亲身体验的实验方法。如何实现有效的方位转换,就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看到什么——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换位到扮地球时,同样应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才是地球在真正地自转。此时,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再据观察点判断东、西方向。学生便很顺利地判断出“东”与“西”,虽然此时的东西方向与上一模拟实验中东西方向相对于学生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但是由于空间方位转换到位,学生理解并不困难,从而顺利突破了确定东西方向这一最大的难点。从学生探究、掌握客观规律必经的认知过程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是本课的另一设计特色。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而且,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他们关心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能尝试着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他们更渴望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3、培养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意识、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地球自转的方向。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具学具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西夏公园的夏天很美,最近安老师又去西夏公园了。还拍了两张照片呢,请你观赏。(播放白天拍摄的照片)这是老师划船时拍摄的,好看吗?我也觉得很美,(播放夜晚拍摄的照片)这是安老师在西夏公园的湖边拍的。2.提问:(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拍的?(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呢?(板书:夜)(3)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3.小结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