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论及实践探讨有效教学的定义指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等于教学效果除以教学投入。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现代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是人性化的一次飞跃。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规定了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全面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将学科的价值观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但有效教学的有效着重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承认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它的对立在于所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它的统一在于通过有效的方法无效可以向有效转化。无效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浪费生命,延误发展。1.教师素质的缺失1)教师自身的素质偏低——表述不清楚、语病过多、逻辑不清楚、精神不振奋等。2)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管教材怎么变,我的教法永不变。3)教师经验的缺失——只知道教知识,缺乏“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教应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直至学生的完全独立。4)教师一生的成败取决于有效教学所占的比率——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无效教学不断减少的过程。5)教师的反思和经验积累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偏失1)教师导得过多过死,学生缺乏主体性——满堂灌仍是普遍现象。2)教师导的过少,主导作用缺失——只有学生的学,缺少教师的导。3)教师导的过偏,偏离主题——教师本身对主题把握的不准,如对背景资料的过度讲解,有生拉硬套之嫌。4)教师适当的讲,学生适当的学,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3.教材把握不当1)照搬教材,脱离认知——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处理,两节课的内容不能一节完成。2)脱离教材,脱离文本——旁征博引,眉飞色舞,忽略了重点内容。3)要尊重教材,又要敢于整合教材——逐步的形成校本教材。4.备课中的缺失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造成课堂容量不清,任务不清。A.达成目标方能称之为有效——目标是教学的实质和精神内涵。B.研究课程标准是有效备课必备的一环——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方法和手段。2)忽视教学的起点——忽视学情的研究A.学情泛指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B.知晓学情是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之一——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确立。C.教学进度、课堂的知识容量、教学的节奏等均和学情有关。3)重视教的设计而忽视学的设计——必须明了的问题,教为学而服务。4)注重预设,忽视生成——教案是为生成知识而设计的。A.简单的问答式的教案。B.已经明了的问题,依然重复设计。C.教案要明了能使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5.课堂的组织能力的缺失1)有秩序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组织保证——学与不学差距甚大。2)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师的意向、经验、年龄有关——光讲不管,差距甚大。3)课堂组织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控的艺术。A.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情感、态度的交流。B.课堂活动的组织——要有设计,要有形式,要有内容,要有评价。C.课堂组织要关注学困生的参与和提高。6.教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