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考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一、商鞅其人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三、商鞅变法的特点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因在秦国有功,被封为商君,历史上也称他卫鞅,商鞅,他在少年时代便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崇拜并学习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学说,后来游学他家求取功名,在秦国两次变法,数次率师东伐,收复了大片土地,使用权秦国一跃成为北方强国,最后因宿敌当政而惨遭杀害,虽然他的政治生涯只有20年,却因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有力的一笔,被后人称为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一、商鞅其人1、成长的历程: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自小喜好刑名之学,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投身魏国,受到公叔痤赏识,但不为魏惠王赏识A、秦孝公招揽人才。B、卫鞅受到秦孝公赏识,与BC356年开始主持变法。商君者,韂之诸庶駆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一、商鞅其人1、成长的历程: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自小喜好刑名之学,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投身魏国,受到公叔痤赏识,但不为魏惠王赏识A、秦孝公招揽人才。B、卫鞅受到秦孝公赏识,与BC356年开始主持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变法前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改革旧的社会风俗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掘开土地上的旧疆界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经济改革“重农抑商”政策(一)原因(二)定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三)目的:1.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特别是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1、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1、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巩固封建统治(四)评价:秦军: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政治改革三、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全面性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彻底性)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