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代表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以游记著称,《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合影于广州丁玲眼中的成仿吾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1934年的郁达夫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品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读课文,标自然段,划层次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描写小院赏秋落蕊知秋秋蝉啼秋秋雨凉秋秋果绘秋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世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牵牛花秋士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伤感。)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钱塘江秋潮1.视觉效果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以视觉、听觉、触觉衬托)“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重点剖析2.听觉效果(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3.触觉效果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