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诺夫文体知识作者简介战争背景读准字音解释词语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艺术效果课堂展示小结课堂反馈与练习蜡烛•1candle•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馨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西蒙诺夫(1915~1979),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要构成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课文背景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鞠躬舀多音字:迫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wēiyǎojūgōng读准字音pǎipò解释词语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破碎的砖头瓦片。一、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课文。要求以“这是发生在…的故事”格式复述)1、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妇人育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妇人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老妇人想了半天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他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