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探究初中起始年级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提出作文教学新思路,认为只有:1.打开思路,恢复个性;2.扇动想象的翅膀;3.扩大视野,丰富自己的经历;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作文教学;恢复个性;想象;扩大视野,丰富经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对于初中起始年级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否打好写作基础将关系到以后语文能力是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和提高,因为它往往最直接地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以为首先要研究现阶段七年级学生作文中的最根本问题,整理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一、初中新生写作现状及原因分析如果要概括历来初中新生对于写作文的态度,恐怕只有一个字“怕”。原因很简单,一、从上小学开始写作文的那一天起,老师、家长就都对学生的作文极为重视,一篇作文无异于一次考试,所以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心理阴影一直延续到上中学二、作文在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之大也着实令他们望而生畏,他们清楚地知道作文的成败最直接的关系到他们考试的分数。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地写好作文这么没有信心呢?我想,其原因也正是七年级学生作文中的最根本问题所在。首先,大部分学生的小学老师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分别为写人记事的文章制定了一套套的模式,甚至让学生背下若干篇所谓的范文,在升学考试时只需要根据题目稍加改动,即可照搬。我以为,在这种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似乎不是活生生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是从同一个机床上生产出来的冷冰冰、形状相同的“零件”。我们的学校不是工厂,我们的教育系统也不应该是为了生产同一种零件而设立的机床,为什么作文教学偏偏成了消磨个性的工具!因此,摆在每一个七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破固定程式的禁锢,恢复他们的个性。其次,学生往往是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感觉无话可说,在这种情绪支配下的写作不可能顺利的,成功的,于是空洞无物成了七年级学生作文的通病。对于这种现象许多老师总是爱引用罗丹的一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乎认为学生无话可说的最根本原因是观察能力差。果真如此吗?并不尽然。在现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学生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比任何时期的学生都要多,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诱使他们不知疲倦地观察,不间断的接受着各种新事物,而且在他们互相交流时对这一切也能够侃侃而谈,可是一拿起笔来,所有津津乐道的一切便一下子都被锁住了,他们的笔枯涩了。是什么锁住了他们活跃的思想?是学生对于“作文”的错误理解:在许多学生看来,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自然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写老师愿意看的。于是写好人好事、写祖国新貌、写自己的进步就成了初中学生作文的保留题材、“永恒主题”。当他们把视线从五彩世界中集中到单一的红色上时,他们才渐渐发现可以供他们写入“给老师看的作文”中的素材并不多,更何况他们从小受到的“有理想、有道德”、“学雷锋”的教育与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的对比与反差竟是如此强烈。绝大多数学生懂得写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而且也愿意以百分之百的第一人称叙事,但是他们对于作文的错误理解根深蒂固,于是为了老师,为了分数,他们不惜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真”字,去善意地编造一些用自己的道德规范想象出来的好人好事。试想一次两次可以做到,长此以往,他们还有那么多可编的故事、可塑造的人物吗?于是,无话可说的感觉就随着写作文的次数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初一年级学生所缺乏的不只是观察能力,而且还缺少一片用以表达他们自己对事物、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的园地。二、初中新生作文教学新思路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初一的作文教学务必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