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文:教育航母的CEO——读卢志文的《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他是顶尖的灯谜高手;他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他是高级别的篆刻专家;他是一等一的楹联制作者;他是江苏省劳动模范;他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但这些都是浮云,他的专业是初中化学教师,但他却管理10所学校,他还常常登上大学的讲坛,旌麾所指,所向披靡……他是谁?他就是教育狂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贾平凹当年读完张爱玲作品之后,感慨老狐狸要上身。读完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卢志文的大作《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我们也不得不感慨,老狐狸早就上身了。《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一书,共分七辑:《实践与思考》《怎样当校长》《管理是什么》《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我想对孩子们说》《翔宇梦飞》《我的凡人箴言录》。这七辑内容把卢志文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华一网打尽,因为这是卢志文苦心孤诣的第一本书。卢志文对出书的谨慎,和他对人生的精益求精一脉相承。人们这样传说,朱永新感人,李镇西动人,而卢志文迷人。读完之后,掩卷沉思,恍然明了,卢志文的迷人在于三个方面:行业全才、管理天才、教育奇才。卢志文是行业全才。放眼教育范围内,很难找到卢志文这样全面发展的通才。他是化学教师,但他的书法超一流,他的文章超级棒,他的文化底蕴和古文水平,让无数的语文老师汗颜;他自省自警,幽默达观,是真正的语言大师。更为神奇的是,他无师自通的管理经验,不仅登上了大学的讲坛,还常常给各地政府干部讲管理,而且场场爆满,听众如饮甘霖,如听仙乐,如痴如醉。朱永新老师对卢志文赞不绝口,并且还提供了一个例证。有一天,中央的一个老首长出了两个题,在“人”上加一笔,成为一个字,不许是“大”和“个”。在“只”上加一笔,成为一个字。朱老师短信发给卢总,卢总在一分钟内搞定。而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好长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做出来。我们又怕那个字我们不认识,朱老师笑呵呵的给出了答案。“人”加一笔是“及”字。“只”加一笔是“冲”字,原来倒过来了。我也亲耳听卢志文谈过制谜,简直就是人生的享受。谜语的制作是先确定谜底,再寻找谜面。这样一来,一个谜底常常就有很多个谜面。卢志文制作最大的一底多面,达到20多个。可见其水平之高。有一次监考,卢志文想起一个谜底“拉人下水”,于是开始制作谜面:比如从生活上来出——拔河过后去游泳;从诗词上来出——执手相看泪眼;从教学上出——要求老师写作文;从成语上来出最好玩,谜面是“牵肠挂肚”,因为在俗语中“肠肚”叫“下水”,所以“牵肠挂肚”就是“拉人下水”。好玩的还有:“年终盘点”打一句唐诗。谜底是“花落知多少”。年终了,总要盘点盘点,“花”了多少,还“落”下多少。让人大笑不止。武功修为到了一定的境界,摘叶飞花俱能伤人。正如卢志文自己所言:“我从书法的线条中找到了流动的宁静;我在篆刻的方寸间看到了精微的博大;我从灯谜的智巧里感受着‘情理之中’的意外;我在楹联的对仗中从事着‘不逾矩’的创造;我在发明的实践中丈量着‘设想’和‘成果’之间的真实距离……文化积淀,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背景’和‘思维起点’,我很庆幸这些业余爱好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的同时给我以无穷的启迪。”或许这就是卢志文的成功之道。从极微小的事情中看出事物的走向和规律,所有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情,都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后来卢志文把灯谜作为翔宇宝应中学的校本课程,灯谜课程随之成为宝应中学的一大特色。卢志文是管理天才。在卢志文看来:“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卢志文对管理的钻研和认识就来自于——悟。什么叫管理?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卢志文却用生动的实践悟出了这个真理。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二十年前教初中化学的时候,我课务最重,实在没有精力像其他老师那样去“盯”学生,我琢磨只有哄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取得成绩,有人对我说:“你善于鼓动,所以你教的班级成绩好”;十五年前做教务副主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