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背景: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和社会动荡。(2)思想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3)主要活动:开创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孟子的思想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3.荀子的思想主张(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老子的思想主张(1)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用自然和社会的变动论证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提出“弱者道之用”的命题,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庄子的主要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3.老庄之学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1)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是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2)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同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2.法家思想的影响(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巨大作用。(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主张德刑并用,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墨子死后,“墨辩”学派形成,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知识导学1.学习本节内容时,首先应复习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从依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角度思考百家争鸣形成的时代背景。2.学习“孔子和早期儒学”,既要明确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关系,又要明确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特别要注意通过比较三人思想主张的异同把握其实质。3.对于“老庄之学”的学习,首先应明确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主张方面的异同点,特别注意老子的世界观与政治主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老庄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4.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习时既应注意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理解法家思想形成的背景,更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法家思想发展完善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重点理解韩非的思想主张与认识论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影响。5.学习“墨家的学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和理解墨家学说的主旨以及与儒家思想主张的不同、墨家学说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等,并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评价墨家学说的历史地位。疑难突破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剖析:①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②当时的社会处于激烈变革和战争动荡的局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各国统治者为增强自身力量而重视士人及其学术思想活动;私学兴起带动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