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杨振宁多次到中国,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著有《基本粒子发现简史》等。读准字音几乎()光纤()趋势()芯片()挠头()聘用()弥补()胆怯()着眼点()jīxiānqūxīnnáopìnzhuómíqiè•无穷无尽:•归根到底:•与日俱增:•层出不穷:•创新:•辩证:•弥补:•着眼:没有穷尽;没有限度。归结到根本上。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接连不断地出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从某方面观察、考虑。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1.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2.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3.并据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4.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根据文章主旨的提示,我们如何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910~17两百年间新事物层出不穷原因: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析“科”与“技”的关系(1~2)(3~9)(10~13)分析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14~17)因地制宜鼓励创新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1.(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2.(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2.(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科:基础科学;技:应用技术。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相同点不同点适应对象及后果学习方式都能鼓励创新对前30%—40%的学生很有益,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对后30%—40%的学生很有益,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跳跃式学习,很有自由度,自己可以探索很多东西(缺点:知识有漏洞,但可以弥补)按部就班地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能学到的东西•如果是美国学生,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区别对待。杨振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周密性。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3.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不能去掉。“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