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之行感想西柏坡,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20XX.11.30日公司组织员工集体去西柏坡学习参观,当天早上驱车四个多小时,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的小山村,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几位我党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旧址以及遗物照片。我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具,清贫而节俭的生活,当我看着那一件件为人们的手稿和先烈的遗物,读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字,倾听着解说声情并茂的解释点评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听着导游的讲解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西柏坡精神于毛主席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两个务必”的核心是鞭策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产生在一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是被实践证明过的真理,因此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永葆青春的西柏坡精神的宝贵结晶付诸于现实工作中去,有助于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的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受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西柏坡精神”给于了我巨大的启发,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第1页共11页就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把本职工作做好;作为青年团员,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并且,我也对黄镇同志给西柏坡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西柏坡不仅仅是孕育新中国的摇篮,也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更加是民族精神代代传承的缩影。第二篇:西柏坡之行西柏坡之行西柏坡,众所周知,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根据地,这次我们的实践地点。西柏坡位于XX省XX市XX县区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西柏坡,这个冀XX县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XX县区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XX县区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XX县区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第2页共11页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XX县区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其中,在这次活动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