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第一框《网络上的人际关系》说课稿首先,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个框题。本框题的任务是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不同,认识到网络神奇性,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从而正确认识网络,辩证看待网络的作用,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特点,理解和掌握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历。本框题在本册内容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具有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交往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情景体验、判断分析等活动,能掌握正确使用网络,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的能力和具有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同时形成对网络交往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明确网络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知道如何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使之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网络交往的无限性2.教学难点:网络交往的两面性,如何利用网络优势,防止网络伤害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课程探究法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本框题的课堂模式深化课堂重建改革,构建特色课堂模式从2006年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始了“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通过理论研究、课堂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我们学校把课堂模式概括为:“两段五环节教学法”。即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将知识设计成了问题,问题设计成了活动,活动中穿插了反馈,课堂是靠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反馈设计,有效甚至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通过问题主导了课堂,问题承载了知识,问题深化了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发展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及时的评价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的课堂模式,已经由接受性课堂(传统性课堂)逐步转型为思考性课堂(重构性课堂)课堂流程由“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逐步转型为“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兰化二中通过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改革,构建出兰化二中特色的课堂重建模式。学校有大致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特色课堂模式是:课堂分成两个时段,知识设计成两个大问题和若1干个子问题,如本框:将问题设计成(一)网络的沟通的无限性;网络对象的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二)网络是一把神奇的双刃剑。每个时段通过五个环节即“①小组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先分组讨论)→②代表交流(由小组代表分析交流)→③教师答疑(交流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和点拨)(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也可以由好学生代替教师来讲解,中等生给困难生来讲解)→④能力拓展(教师精题精讲)→⑤评价提升(学生精题精练)”。这个模式我们简称为“两段五环节教学法”。“两段五环节教学法”的课堂模式,体现出了:问题主导课堂,问题承载知识,问题来深化目标的教学思想;也体现出了问题激发兴趣,问题发展兴趣,激励稳定兴趣的教学思想。五、说学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反思法。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2—3分钟)2.讲授新课:(25—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3.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