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兰州文理学院管理系:苏义林1第四章教育目的【内容提要】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等。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5.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6.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集中、根本体现——素质教育。·重点:1.教育目的一般理论,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及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关系。2.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集中、根本体现——素质教育。·难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教学目的】(学习目标)1.学生能清晰地表述教育目的的涵义、意义和作用。2.能正确分析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3.能科学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4.举例说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目的制定的影响作用。5.能正确概述、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识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7.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8.识记素质教育的概念9.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特征分析教育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等。【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2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教育目的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例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其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职能。※几个易混淆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区别与联系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