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罗汉豆、茴香豆和干青豆VIP免费

罗汉豆、茴香豆和干青豆_第1页
1/2
罗汉豆、茴香豆和干青豆_第2页
2/2
罗汉豆、茴香豆和干青豆——解读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中的“豆”文/李刚初中语文有三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孔乙己》和《故乡》。在苏教版课本中,这三篇文章分别编排于七八九年级。三篇小说都是鲁迅小说中的精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主题思想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道具——“豆。”《社戏》中,小伙伴们在看戏归来途中偷罗汉豆吃;《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时的下酒菜是一碟茴香豆;《故乡》中,“我”二十余年后重回故乡再见闰土时,他送给“我”一包干青豆。仔细思索,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窥知鲁迅作品中的若干深意。一捧罗汉豆——少年之“情谊”鲁迅41岁时回忆往事,经过艺术加工写作了《社戏》。尽管课本所选只是先生回忆三次看戏经历中的一次,但就这部分内容而言,仍然生动精彩地表现了铁骨铮铮的鲁迅柔软温情的另一面。一个中年人,回忆三十年前的童年生活,最留恋的是什么?平桥村是“我”童年的乐土,在这里可以享受特殊礼遇:不必念枯燥无趣的文章,小朋友们经父母允许可陪伴“我”游戏,有钓虾放牛之类悠闲的事情消磨时光,小伙伴们出谋出力帮“我”实现看戏的心愿。看戏途中夜景很美,尽管戏并不好看,但归途中偷煮罗汉豆却充满乐趣。虽然第二天六一公公送来了精心烹制的罗汉豆,“我”却感觉味道不如昨夜。结尾处,“我”更是感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因此,很明显,让“我”最留恋的不是戏,也不是豆,而是平桥村散发出来的平等、善良、和睦、宽容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我”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深情厚谊:“我”不能去看戏时,他们都叹息,双喜写包票,大家陪“我”去看戏,于是驾船夜航,一路欢愉;回来时,桂生出主意偷豆来吃,阿发主动要求偷自家的,于是各自分工,合作愉快。一场无聊戏,几多记忆;一捧罗汉豆,无限怀念。在惨淡的人生中,在时时陷于斗争的处境中,成年鲁迅追忆当年事,念念不忘的是人与人之间淳朴真挚的情谊。一碟茴香豆——书生之“落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33篇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于五四运动前夕,作品再现了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落魄书生悲惨的一生,反映了当时可悲的世态。孔乙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鲁迅先生也着力表现了其人性的复杂。他努力通过穿着、言语与下层“短衣帮”划清界限,无奈生活窘迫,无法到酒店隔壁的“雅间”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只好就着一碟茴香豆,靠在柜台外站着喝酒,这是他思想观念与经济状况的矛盾。当他要一碟茴香豆时,为显示阔绰,“排出九文大钱”,神气十足,却在短衣帮的嘲笑中狼狈不堪地争辩,这是他想获得尊重却屡被嘲弄的错位。他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诚恳地欲将四种写法一一告知,却被泼了凉水,在小伙计鄙夷的神色中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是他迂腐与真诚的结合。他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邻舍的孩子吃,一人一颗,更是显示出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最后一次到酒店,只要酒,连一文钱一碟的茴香豆都要不起,他的悲剧人生已到了尽头,结局可想而知。一碟茴香豆,折射出病态社会里一个落魄书生的复杂人性和悲惨命运。一包干青豆——木偶之“卑微”1921年,鲁迅以两年前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故乡》这篇小说,以对比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是一篇社会意义更加深刻的写实主义作品。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从“我”记忆中机灵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到重逢时迟钝愚昧、痛苦麻木的“木偶人”,三十年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他“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头上的“小毡帽”变成了“破毡帽”,项上的银圈不见了。最可怕的是他恭敬地叫“我”“老爷”,并让孩子给“我”磕头,没有了滔滔不绝的话语,有的只是吸烟和沉默,偶尔说话也是吞吐木讷,巨大的变化让“我”惊讶而悲哀。幼时天真无邪、无拘无束、心心相印的小伙伴,居然变成了隔着“厚障壁”的“石像一般”的人,面对面坐着,心却相隔千里,真让人无奈而悲伤!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造成他苦难生活的原因,而他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绝望以及绝望之处对神灵的膜拜更令人心痛。但他仍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罗汉豆、茴香豆和干青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