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金钱一枚金币——慕银萍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3.思想内容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感知老人将金币扔进火炉的目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生词,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懒惰筋疲力尽苦差事当牛做马熊熊大火辩解爸爸一出差,儿子种田就出了差错,最终导致菜苗长的参差不齐,实在是差劲。我继续在劳动的边缘挣扎着,努力挣钱。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三、自学指导(一)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1、默读(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用横线画出父亲受不了的句子!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父亲的话?3、大声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注意读的语气愤怒、失望、生气)四、交流反馈自学指导(一)中的问题五、自学指导(二)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学生可能会问:(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1)分角色朗读。(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激情、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