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学生几千个课时学习语文,结果却不会读写,岂非绌绌怪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于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太少。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静听”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活动的余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注意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仔细分析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还有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1)无指导。任由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师很少引导、点拨。(2)无价值。对于一些可以传授的知识也一味叫学生自主探究。(3)无准备。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支撑。(4)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少及时的评价,或者评价跟不上。以上种种,一方面说明在小学课堂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自主探究学习还有许多值得研讨的地方。一、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要善于设计情景、巧妙引导点拨,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削弱教师的指导,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呢?(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首先,要在课堂上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善于精心设计情景和教学活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桥梁。(二)适时放权,给予自主空间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教师就要学会适时放权,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如适当地让学生画一画(《詹天佑》)、做一做(《捞铁牛》)等,让每一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计策。其次,在现场辩论中,教师只做中间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个立场。学生在这样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完全放开了,思想的火花不断产生碰撞,有的说:“人不能这么好面子,我们应该做一个象花生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是”,也有的说:“其实我觉得先把自己的海口夸出来,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逼着自己去努力,也是一个自我激励的好方法”,学生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平台。(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难点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