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一、辛亥革命前民主革命力量与君主立宪力量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背景:①民族危机严重。②戊戌变法失败。(2)时间:戊戌变法之后。(3)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①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②要不要革命。③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4)双方观点:①革命派: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②改良派:实行政治变革,建立民主立宪政体。(5)评价:①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条件,但未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②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日益得到进步人士的理解和拥护。(6)影响:革命派已明显占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关于不同政体之间的争论,即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还是民主共和制政体的争论。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背景:①立宪民主的呼声高涨,要求实现立宪民主。②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时间:1908年。(3)内容:①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②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4)评价:①进步性: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认可。②局限性: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③实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二、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1.帝制终结(1)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激起全国不满,辛亥革命爆发。(2)共和制度雏形:①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人士共同组织湖北军政府,起义的省区也都尝试建立代议制度。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各省代表会改组成立临时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3)共和制度确立:①南北议和:南北双方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③共和诞生: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4)历史意义:①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同时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②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11日。(2)内容:①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规定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和严格修宪程序。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4)意义:①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③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革命派对袁世凯专权有所防范的同时也反映了革命派对宪法的重视。但是,革命党人的这种因人立法的做法,带有“人治”的色彩。三、维护共和的斗争、反对专制1.“临时”不幸言中(1)袁世凯专制独裁:①解散内阁:第一任内阁与袁世凯发生冲突,以唐绍仪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②刺杀宋教仁:1912年底,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③破坏代议共和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2)袁世凯复辟帝制:①袁世凯复辟: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②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遭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形成了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2.革命尚未成功(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中国告别了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②普通国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