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云霓丰子恺(1898.11-1975.9)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云霓丰子恺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课文题解本文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又被作者特意拈出当画集序言的标题。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云霓”的特别偏爱,而且暗示出“云霓”在画集和文章中特殊重要的位置。云霓围绕“云霓”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用了五个自然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云霓的事情。第二段:概括陈述大旱的现象。第三段:作者先列举各种现象,形象地刻画气温之高;接着描写因天旱造成水荒,人们生活的艰难;再写抗旱的努力及成效。突出了大旱的严重。第四段:作者用一些短句子,十分生动地描写出人们盼雨的急切心情、紧张心理。第五段:与开头呼应,用简要的语言交代目前的悲惨现状。梳理探究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1)文章的主体叙写的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这件事与云霓有很大关系。(2)作者因去年夏天的事画了很多画,结为一集,首幅作品即为《云霓》,作者还为自己的这本画集取名为《云霓》,而本文是为此画集所作的序言。2.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就是“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在这无边的苦闷和恐慌中,人们虽然苦盼下雨而雨始终不至,但大多数人并不绝望,因为“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飘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与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3.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其一:去年夏天的这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他深入的思考,他由气候的大热大旱带给人巨大的苦闷和恐慌,而联想到“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其二: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云霓作者为什么要写“云霓”?“五色灿烂”的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观。然而,在一个“连续两个月不下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的特殊时期,它却成为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和勉励,承载着人们对它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因为它是雨的前兆。云霓“云霓”的内涵仅仅只有这些吗?文中的“云霓”已经超越了自然界“云霓”的原初含义,文中的“大热”和“大旱”,指混乱不安宁的时代、艰难的时世;“大热似的的苦闷和大旱似的的恐慌”指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混乱的年代、艰难的时世辛苦无奈地抗争。这里的云霓已经具有象征意义,用来指与大旱年间天上自然的云霓一样,能够安慰、勉励人们,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云霓云霓是勉励人们,维持生活的希望。云霓是被作者赋予了关怀民生的期望。云霓暗示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联,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写作特色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画集撰写的序言,前面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