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教学方法发布者:张登松发布日期:2011-06-29浅谈散文教学方法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语言魅力的美文。散文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但因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就要求解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如何结合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在散文课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中,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为此,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注重导语设计,激发阅读兴趣散文或重于叙事,或重于绘景,或重于抒情,根据不同散文篇目设计不同导语。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中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应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脉络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它像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动,领略到文本精神内涵。文眼使立意的内容前后照应,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地出现。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此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照应,收到了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所以,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单是抓住文眼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行文脉络。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是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三、重视朗读,感悟文章情感一般来说,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风格类型。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感情含蓄。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文章欢快流畅,活泼向上,作者的热情奔放,如朱自清的《春》,范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慷慨悲壮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恨中寓悲,悲中含恨,抨击时政,就应深沉肃穆,语调沉痛,营造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豪迈激昂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犹如入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磅礴之势,范读时就要激情饱满,语调激昂,营造昂扬亢奋的气氛。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带给自己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