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动能和势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二、教法分析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三、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具学具准备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钩码等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一)导入新知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太严密,但比较通俗、易懂。(二)探索新知首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将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学生的各种方法中找出同类,进行归纳概括。(一)动能1、动手探究:手能推动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手也具有能量。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同学交流]: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归纳: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4、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启发同学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5、演示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6、交流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