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读懂教材——罗文彦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教学沐浴着春风,焕发出新的活力,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欣喜。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思索的多了,总想追求一种完美。因此,我们经常感叹,课越来越不会上了,课也越来越不敢上了。课究竟怎么上?怎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样的讨论也不少。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的语文学习:“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都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学习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的确,语文教学的“说法越多,花样也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就越不明确,结果是教得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张志公语)当新的教学的呼声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我们能否静下心来,细细地观察一下课堂教学,问一声:老师,你读懂教材了吗?你用好教材了吗?40分钟,你给孩子些什么?我们收获了多少?新课程强调重新认识教材的特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教材观。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要用好教材,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上非常强调“读”,这也适合教师理解教材,有多少教师在课前能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读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师理应要读懂教材。一、咀嚼教材,读懂内涵。新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化的阅读,这对教师阅读文本也是适合的。教材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它与前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它在整册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教师心中明明白白吗?教材需要教师去读懂它,读教材应有不同层次的“读”。“一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材,了解所要学的内容。“二读”,以教师的身份读教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编写思想;读出教学内容的精髓,进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读了会有不同的发现,产生不同的感受,选择不同的角度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有不同的教学预设。一篇课文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块:文章内容、文后练习、插图、生字表与词语表。他们之间的关系、作用,教师心里清清楚楚吗?读文本:文章内容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应潜入文本,进入情境,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忘乎所以。要感动别人,首先要燃烧自己,因此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其写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编写着的意图,也就是说要把握文章的精髓,理解文章的旨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你读懂了吗?读练习:课文后面的练习,它们是按一定的逻辑编排的,一般是常规训练与重点练习结合:一是读生字与词语,二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法,三是进行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分段写段意,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等。它提示了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与重点。你读懂了吗?读插图: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它也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有的是重点与难点的体现。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插图,空中是排成一字形向南飞的大雁,地面上是树和被砍去树干的树根,能明显地看到年轮,这样的安排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学生理解比喻句: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和“年轮”的。有的插图呈现的是一个情景内容,如《卖火柴的女孩》等,插图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的。你读懂了吗?教师在上课前要像孩子似的认真而反复地读教材,读出文本的韵味,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二、研读教材,补充教材。如果我们读懂了教材,那我们将用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由于地区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整理,必须实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就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