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一、提出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数学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数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1、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大力突出“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数学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数学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3、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数学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数学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概念的界定什么是“数学综合性学习”?“数学综合性学习”是数学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数学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数学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三、实验目标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1、育科学和数学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数学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通过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3、通过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四、实验原则1、实践性原则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数学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数学的综合运用的能力。2、协同性原则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