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写作教学流派案例研习荣维东提纲•1、“观察——分析——表达”教学模式•2、“语言与思维结合”教学模式•3、“分格作文”教学模式•4、“读写结合”教学模式•5、“文体中心”教学模式•6、“快速作文”教学模式•7、“重视过程”教学模式•8、“活动作文”模式•9、“新概念作文”模式•10、“发表作文”教学模式1、“观察—分析—表达”教学模式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三年级着重练习语言运用与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模式符合写作“主客互化”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转化)“三级飞跃”(感知——内孕——外化)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2、“语言与思维结合”教学模式•这是北大附中语文教师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学习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五个方面:①语言练习(长短句变化、语感的培养等);②形式逻辑训练(语言清晰性、语言连贯性、思维条理性的练习);③想像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④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如说明性练习、观点与材料的处理等);⑤阅读与分析练习。•这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是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3、“分格作文”教学模式•这是黑龙江省常青老师设计并推广的作文教学模式,他称之为“写作基本训练分格教学法”。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格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分格训练的所谓“格”,是单一的基本教学单位,相当于人们常说的“片断练习”、“单项训练”的片断或项目。常青把表现五味(声、色、味、形、触感)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基本写作能力划分为265个格,每一格配以范文,由易到难,由简而繁,逐格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有写人格、记事格、景物格、章法格、形式格。写人格又分外貌格、动作格、内心格、对话格。对话格可以这样训练:人+话;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话。……•这一模式符合写作“循序渐进律”,符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写作教学原则。学生经“化整为零”“化零为整”训练后,写作水平自然可以提高。4、“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从教改中体会到,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读”与“写”两种学习情境的相互沟通、良性迁移的基础上的。读与写有其相对应的共同要素,如阅读中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