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VIP免费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_第1页
1/6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_第2页
2/6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_第3页
3/6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陈晓梅女士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神美的享受。诗歌在古代就具有“教师”的资格和职责,德国哲学家谢林曾把诗歌称为“人类女教师”,诗人的体贴和关怀教人懂得爱和柔情,在这样的诗歌抚慰和熏陶下,读者的感情世界就可能变得更加丰富、细腻,心理气质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清人江顺诒在《愿为明镜室词稿序》中也曾写道:“余性刚而词贵柔,余性直而词贵曲,余性拙而词贵巧……余性浅而词贵蕴蓄,学词冀以移我性也。”看来他欲以读词来修补其性格的某些不足,由此我们不难感知古诗词对读者心理的影响,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怎样去解读古诗词呢?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词语;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认为诗词如一种情感、一串思想、一种道德,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孟浩然《春晓》语言浅显,浅可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一年级学生也可解读为:春天睡懒觉,听见鸟在叫,夜里刮风又下雨,许多花儿都落了。而深究呢?要捕捉其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须由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去补充。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潇潇风雨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的凄迷意境;那处处啼鸟,远近应和,使人如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淡淡几笔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描绘了无边的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去体味那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诗中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犹如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反复吟诵,使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意境、这神韵哪里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呢?那么,解读、感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理解诗人,解读诗的内容。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人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以唐宋诗词为例。唐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宋分北宋、南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如果对这六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心中有数,那么对诗作主旨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诵读时感情技巧的处理也就有所依据了。当我们读“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词和之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词,情感的表达自不相同。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想象奇特,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有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一个—乜”,好一个“落”,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真是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读这样的诗句,自己都有叱咤风云的感觉,自然胸也挺,腰也直,声调高扬,气势磅礴。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读这样的诗句,犹如黄连在口,苦涩、沉郁、深沉,方能读出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怀。而读诗人十一年后写的《登高》时则不能如此,“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只有用满是沧桑的声调方能传达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用悲凉沉郁的声调才能让人感到诗人久客孤独的内心,悲秋苦病的情怀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最后以“软冷”的语调收尾,诗意表达就更深沉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诵读体味内化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