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有的时候命运并没有那么公平,并不是你做了好事,那么你就是好人,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险恶都会造成不一样的结果,但是也请大家一直保留着自己的那份赤子之心,接下来请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篇文章吧。1079年秋天,一位不世出的天才离开了他已经住惯的京城汴梁,青衣瘦马,一蓑烟雨,踏上了去往边陲小城湖北黄州的旅途。他的人生自此撕裂为两半,一半是锦上添花的少年时代,一半是雪上加霜的潦倒晚年。一风起于青萍之末苏轼和黄州的缘分起于一次莫名其妙的牢狱之灾。大凡文学家,都抱着一点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这种情怀如果遇到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常常会发生一些可怕的化学变化。乌台诗案的缘起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旧党站台,但在事件发酵过程中,却渐渐演变为宵小们出于嫉妒,拼命向苏轼泼污水的一场有目的的构陷。熙宁三年,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随后又写了再论、三论抨击新法改革,于是第二年,他一路遭贬,从杭州、密州、徐州再到湖州,不得安宁。苏轼颇有几分稚子之心,天真又耿直,于是在一封例行公事的谢恩表中表示:我既愚昧又不合时宜,跟不上那帮新贵的思路,还好陛下看我老实可靠,派我管管小民(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封谢恩表在朝野引起了巨大波澜,为新党所忌,于是,以御史中丞李定、御史大夫舒亶为首的言官们开始罗织罪名,意图致苏轼于死地。在这场闹剧中,各方人士纷纷粉墨登场,人手一本苏轼诗词全集,每天上蹿下跳地搜寻着新的证据。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神宗发青苗钱接济贫民。第1页共6页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讽刺神宗教官员学习法令。岂是问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讽刺神宗推行盐法。很好,苏轼这厮多半是想谋反了。一边深受君恩,一边时时不忘讥讽皇上。罗织罪名的人无疑深谙皇帝心理,其实真相摊开了无非是政见不同、文人相轻和私人恩怨这些关键词,但如果扩大影响,牵扯到皇帝身上,那就是妄议朝政,触犯天威。保证苏轼吃不了兜着走。众望所归,苏轼被免职下狱,押送京城御史台审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至于下狱以后的遭遇,隔壁坐牢的犯官苏颂有诗云。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连邻居都听不下去了,当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乌台诗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绝大的乌龙,没有真凭实据,没有犯罪情节,只不过是一场跳梁小丑们的狂欢。苏轼何以获罪。独以名太高,引起了无耻之徒的嫉妒。在与死亡斡旋103日之后,乌台诗案终于告一段落。政敌王安石一锤定音:圣朝不宜诛名士。,于是苏轼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即刻赴任。二躬耕之乐宋朝历来重文轻武,黄州团练相当于黄州民兵自卫队副队长,既无权也无兵。不同于东京汴梁的繁华,当时的黄州算得上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不过,死里逃生的苏轼已经非常满意了,于是,一家老小二十多口和他一起上了路。俗话说一人获罪,全家倒霉,等待他们的是长江边上潮湿且年久失修的临皋亭。冷锅冷灶,湿柴寒菜,还有一家子大眼瞪小眼。从不为家计犯愁的苏轼,忍不住也拟哭途穷。现实不相信眼泪,日子还得过下去。好在他有独特的省钱法门,每月初把四千五百文钱悬挂在梁上,分成三十份,每天一份。第2页共6页不知道北宋有没有梁上君子。苏轼的确不会过日子,当大学士时就是月光族,更何况,刚到黄州没几天,他又交了一群朋友:和尚、落魄书生、小公务员、方士、赤脚医生hellip;hellip;日日呼朋引伴,放歌纵酒。据说够支撑一年的积蓄,没几天就花光了,晚上苏轼数数梁上铜板,心情很复杂。苏轼有个叫马正卿的老铁,甘心追随他来到黄州,为他处理庶务。眼看苏家即将断炊,马正卿便为他申请数十亩薄田耕种养家。加上几个朋友从中斡旋,苏轼很快就种上了自己的地。落魄至此,布衣躬耕,苏轼反而体会到了最质朴的快乐。薄田位于东坡,加上乐天居士曾有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苏轼便乐呵呵给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苏轼和朋友还在田边起了几间草屋,因建成之日恰逢天降大雪,故名雪堂。他时常得意洋洋地细数。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透着一点孩子气的炫耀劲。处江湖之远,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