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健康,而且还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现实的问题。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层面应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从内部提高教师抗压的心理素质。以下我从教师自身调整维护心理健康的层面谈谈我的认识。正确面对压力,增强耐压性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他们在工作中心理压力较大。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减负”,而且要适当给自己“减压”,学会控制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变革的环境。首先,形成“压力免疫”。这是通过改变对压力的认知来帮助人们应付压力反应的方法。在应付压力之前,先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然后,个体要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作积极地控制和评价,形成对情境地理智反应,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最后,个体要把学会的这种陈述方式和控制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压力情境之中。当我们遇到工作中的压力较大时,应理智对待,既不能恐慌害怕,也不要麻木不仁,消极应对,可以把工作缕一缕,由易到难去解决,这样就会各个击破,降低了心理压力,也把工作较好的解决了。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付模式。要从有利方面看待压力,回忆和吸取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方法等;不等待而采取积极行动,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情。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困境为发展机遇。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同时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恰当地为自己定位,避免用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衡量自己、苛求自己。当学校开展优质课评比、上交论文、教学基本功大赛、辅导学生的科技制作的各种活动,对教师的压力较大,我们要认识到这是我们成长的一次好机会,而不是对我们的刁难和苛求,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当然,如果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家庭、教学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不适合参加的话也可以采取退一步的做法,这并非消极的退避,因此个人还得要悦纳自己。科学方法,自我调节首先,学会控制情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情境的意义,我们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我们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熟悉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基本过程和具体运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情境。其次,运用积极认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而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使情绪也陷入低落。其实,变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再次,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改变行走姿势,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等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地调控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个体地反应机制。不良情绪是心理上的垃圾,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等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身心平衡状态。乐于交往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致使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