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如何激趣乐学王河小学姚合敏内容摘要: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发展的轨道。一旦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诱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取得有效地发展。为此,我们要精心研读教科书,尽量挖掘出教科书中情趣性的学习内容。但仅凭此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给学习内容添情加趣。可以添生活之情,感真实之趣;添文化之情,品历史之趣;添幽默之情,乐谬误之趣;添故事之情,享情节之趣。关键词:兴趣数学学习内容远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一旦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诱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取得有效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版教科书已改变了原有一付“刻板”的面孔,编写得已生动许多,所以,教科书应该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学习资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精心研读教科书,尽量挖掘出教科书中情趣性的学习内容。但仅凭此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给学习内容添情加趣。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理论,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添生活之情,感真实之趣。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生活中的数学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取材,揭掉笼在数学头上“神秘的面纱”,学生定会觉得学习内容是有人间烟火气的。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一些生活数学的内容,有效补充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案例一:“生活中就有数学呀。”人教版二年级《轴对称图形》]师: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师。它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一个天才的画家。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丽。(课件展示火红的枫叶、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空中的蜻蜓等等)师:这些美丽的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它们两边形状都是对称的,一模一样。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两边都是对称的呢?生:这样显得美丽,好看。生:如果不对称,像蜻蜓、蝴蝶飞起来就不平稳了。师:剪纸是我国很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来露一手。(拿出一张纸先对折,再画,然后剪)猜一猜,老师剪出的是什么图形?(爱心图)(老师把爱心图展开,贴在黑板上)。师:在援救四川大地震中受难的同胞时,我们都奉献出了一片爱心。那这张爱心图又有什么特点呢?生:它左右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是对称的。师:你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的?师: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细细研究。“对称”既是生活概念,又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活中的对称是一种和谐平稳和美丽,如大自然中的鸟、鱼、人、树叶……。我充分利用这些现实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初步感知对称,使他们觉得数学是具有亲和力的,它不是高深莫测的。从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素材导入新课,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很自然地发出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的感慨,从而在情感上去悦纳数学。二、添文化之情,品历史之趣。出于对知识与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很多的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带来的情趣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众多数学课堂的悲哀。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家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为此,在研究中我很注重用“文化来润泽课堂”,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来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善用其内涵的文化意蕴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二:“方砖能砌出圆烟囱吗?”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识》](课件显示工厂的大烟囱,旁边是一堆方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