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三毛流浪记》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王梅芳作品分析:根据张乐平连续漫画改编,讲述了解放前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作品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距离三毛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都比较远,但三毛的的遭遇唤起了孩子的同情怜悯之心,三毛的善良、乐观也能引起现代孩子的共鸣。事时光荏苒,孩子们是三毛的知音,三毛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活动目标: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中三毛的善良、乐观与坚强。活动准备:1、学生阅读《三毛流浪记》,完成阅读卡2、多媒体课件制作3、任心怡、陈心怡、张津玮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的读后感。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读物推荐课一、教学目标:推荐优秀儿童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教学重点:介绍书中主要人物、作者,激发课外阅读《三毛》的兴趣。三、教学难点:书中故事背景与学生现有的生活感知相距甚远,穿越6、70年,切身地走近三毛,体味三毛的生活。四、课前准备:教师购买,并阅读《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五、教学流程:1、有奖竞猜: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册漫画书,猜猜看?(获奖励:课下老师的这本借给同学)2、出示图书。《三毛流浪记》黑白版生:三毛、三毛师:你认识他,谈谈你的这位三毛小朋友!(形象: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有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3、走进《三毛流浪记》师:是啊,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政府腐败,社会混乱,穷苦的人特别多,吃不饱,穿不暖,那些没有父母,无家可归的儿童生活更是悲惨。《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起因于一个令张乐平刻骨铭心的悲剧故事。1947年初的一个晚上,上海风雪交加.天气奇冷。走在回家路上的张乐平,在一个弄堂口发现3个流浪儿正围靠在一个火堆旁烤火,他们紧缩着身子,使劲地鼓着腮帮子吹火,以便把火烧得更旺一点温暖自己。此情此景,使画家黯然神伤。当时张乐平自己的日子也很艰难,可怜这3个孩子,但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怔怔地在那里呆立了许久。回家后,张乐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第二天早上,当他又走过昨天晚上经过的那个弄堂口时,他惊讶地发现3个流浪儿中的两个已被活活冻死了。看着收尸车上垂下的孩子的摇摆的手臂,张乐平禁不住潸然泪下。想到上海以至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流浪儿正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想到正在忍受着内战煎熬的四万万苦难同胞,画家遏制不住内心的激愤,他决定立即创作一个反映流浪儿童和被压迫被剥削者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于是,《三毛流浪记》问世了。4、师讲述第一页《孤苦伶仃》5、作者的故事。师:三毛之父----张乐平张乐平原名张昇,1910年11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堂的教师,在破庙改作的教室里教村里的孩子读书。父亲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计,乐平的母亲就常为人家缝补衣服和做刺绣手工来贴补家用。孩提时代的张乐平因为常常帮着母亲剪纸样、描图案而渐渐喜欢上了美术。因家贫买不起作画用的纸笔,小乐平就以杭州湾的海滩为纸,以野地里的芦柴作笔,自由自在地在松软的沙滩上画画,并常常因此乐而忘返。由于家境窘迫,张乐平没有进过中学,只在城里读完小学。小学的美术老师很赏识他的绘画才能,画了第一幅漫画,这年他13岁。小学毕业后,15岁的张乐平被送往临近家乡的一家木材行当学徒。在木材行他一边干活,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偷偷学画。木材行的老板吸水烟用纸煤取火,纸煤相当于现在的草纸,卷起来一吹就着火。平时连一碗豆腐汤都喝不起的小乐平,哪有纸笔画画呢?于是他就偷着在老板的纸煤上画画,画完后就将纸煤卷好,留条边在外面。有一次,纸煤因用墨过多而发生粘连,老板吹火吹不着,便摊开了纸煤,结果是张乐平为此蒙受了皮肉之苦。为了避免墨汁粘连纸煤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张乐平改用铅笔作画。有一天晚上,天气很热,蚊虫肆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