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为孩子终生发展助航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阅读的分量更加显露出来。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并不乐观,老师重课堂阅读轻课外阅读,家长重作业轻阅读,孩子重看影视轻读书。中国孩子拥有课外读物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下滑。老师不广泛读书,家长不会读书,孩子被作业包围也没时间读书。一、老师引领,激发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从教上孩子的那天起,我经常把我读的书带到教室,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读了一篇什么文章.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成语故事》《希腊神话》《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孩子们一路伴着书香走过,语文教师会有读书压力,当然更有收获。二、利用教材,拓展阅读空间教材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但仅仅会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利用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逐步把语文书读厚。当教完《触摸春天》,孩子们在文中体会到小姑娘安静,虽然是个盲姑娘,但她用心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时教师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孩子们去看,并写出读书心得来。这不是远比抄生字、课文,做习题有意思得多么?当教完《送元二使安西》,教师让孩子去收集有名的送别诗,让孩子在每周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中朗诵,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背会了《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20来首送别诗,有的孩子在家长或注解的帮助下了解了诗词的意思,可谓是一箭双雕。这不是比纯粹的抄写这首诗三遍、五遍更有收获么?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学完《卡罗纳》给学生推荐去看《爱的教育》,学完《普罗米修斯》推荐他们去看《希腊神话故事》,这样孩子们在一篇篇课外书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见证自己的成长,语文书也被孩子们越读越厚。三、巧妙安排,给足阅读时间有时候孩子喜欢读书,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晚上回家要写作业,特别到了中高段,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有作业,哪有时间读书。家长也反映孩子不喜欢读书,在家做完作业,要么出去玩,要么看电视,根本不听家长的。虽然有的老师每天有30分钟的读书作业,但家长不好监督,不自觉的孩子根本不去完成。作为老师的监管同样很难,就是孩子回家真不读书,老师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孩子们不能尽快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对他们的终身来说都是有影响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