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全文以“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了”这一条线索写口渴的乌鸦,找到一瓶水,但是水很少,瓶口又小,喝不着,乌鸦动脑筋,想出了新办法,把石子投到瓶子里,就喝着水了。课文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斜勾。学习“把”字句。能初步区别“到处处处”“什么、怎么”“用法、办法”三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去试一试才行。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观察,图文对照”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应以观察训练为主线,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教学开始,让学生初步看图,大致了解图意。再借助拼音边读课文边看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说明图意的句子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图文对照,理解词句,进行讲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口渴”、“到处找水”,让学生体会乌鸦急于喝水的焦急心情。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后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在要求学生对第一幅图画面的观察后,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是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怎么办呢?”是乌鸦自己问自己,表明它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讲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从而理解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引导学生利用第二幅图和重点词语的讲读,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这个办法喝到水的,重点讲清楚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用实验的方法配合)。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并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准备: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对话平台:一、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二、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第二课时一、导入(承接上节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要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