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惠安二中陈育龙【教材分析】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字虽短,但摆事实,讲道理,层次清楚,论证有力。学习这篇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逆境,在逆境中成才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篇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经典著作。【学情分析】初二年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往往比较大,在追求个性独立的同时,对于生活中和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困难、逆境,要么是感到彷徨迷惑,要么是不知所措听天由命,要么是逃避退缩,从而不能正确对待逆境,并采取措施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增强战胜逆境的信心。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对逆境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受到一些有益的思想熏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重要句子。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3、能够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二)过程与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通过辩论和谈感想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确面对逆境的做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增强战胜逆境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确实,在生活和工作中,困难和挫折是很难避免的,而正确对待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面对困难和挫折,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成功人士很少有一路坦途,只有战胜一个个困难才能登上胜利的顶峰。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阐述了这个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文章。【说明】引用名言,切入本文的学习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全体学生齐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说明】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串讲,不面面俱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提示:下面的五个小问题可以事先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加以讨论。1、这是一篇议论文,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4、逆境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使人思想痛苦“苦其心志”②使人生活困难“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③使人行为失败“行拂乱其所为”5、逆境有何作用?明确:“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逆境能激励人的斗志,使人奋发图强。【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同时理解逆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四、拓展探究。请列举古今中外有关“逆境成才”的名人名言。提示:让学生围绕“逆境”举出相关的名言,并用概括性的语句叙述逆境成才的名人事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上台把名言、名人事迹板书在黑板,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这些名人名言。示例——⑴名言: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2、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6、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诗⑵名人事例:1、孔子逆境成才:孔子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没有受教育的好条件,只好通过自学适来求得学问,他从15岁起开始发奋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