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学习的激励方法,用对了吗?1869-1909年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博士(CharlesW.Eliot)藏书很多,有人问这些藏书都从哪里来。他回答:“大一新生带来很多书,而大四毕业生带走很少。”日积月累,他就成藏书家了。每一年高考之后,高三学生把书撕掉,从教学楼、宿舍楼扔下,书碎书飞,如同飘雪。撕掉不怕,知识若内化了还好,但这种情况也不多见。马克吐温说过:“大学是这样一种地方:老师的备课笔记,既不经过老师的大脑,也不经过学生的大脑,直接进入学生的听课笔记。”(Collegeisaplacewhereaprofessor’slecturenotesgostraighttothestudents’lecturenotes,withoutpassingthroughthebrainsofeither)正式的学习,搞不好会成为“必要的邪恶”和过场。大家学习不过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工作,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成了学校和老师心头永远的痛。在这个终身学习和眼球经济的时代,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成了教育者既老又新的挑战。在一些不收钱的网络课程上,引发学生兴趣几乎关系到一些课程的生死存亡。如果老师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很快就会用脚投票。根据Techcrunch的报道,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Thrun的《人工智能》课,在慕课界名闻遐迩,报名者无数,但是最终只有4%的人学完。国内一些培训学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拼命打鸡血,说段子,但是这些一时有用,对于学习的长期效果堪忧。严格说来,学习激励远不应该只是这些手段。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劲头这些说法,英文常说是“学习激励”(Learnermotivation)。根据《学习如何发生》(HowLearningWorks)一书的说法,学习激励与学习目标最为有关,目标牵引学习,但是学习激励强不强,也要看学习预期(expectancy),这种预期,也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预期(studentefficacy)。另外一点,是看学生能不能预见学习的价值(value)。学习者还要有利的外部环境(课程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材选择适当等)。此书指出,因学习者对学习环境、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价值的不同认知,学习者类型不一:激励型(motivated):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能力感到自信,看到学习的价值,外部环境也有利,这种学习者就会很有激励。这种“学霸胚子”难得一见,但是总会是有的,而且老师可以借用各种手段,把其他类型学习者,往高激励的路子上去引。套用托尔斯泰的一个说法:“学霸”的胚子个个相似,“学渣”的胚子却各有各的不同。学习激励不足的学生,会因为不同原因学习动机不足:绝望型(hopeless):如果学习者觉得学习环境不利,自己对学习能力又不自信,又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所在,他们就会绝望,破罐子破摔。这种情况最糟糕,什么学习条件都不具备,如果整个学科学习都这样,那么学习者应考虑转学。排斥型(rejecting):如果学习者对自身能力不自信,不管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也不管外部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他们都会排斥学习。他们对学习表现出的态度是冷漠、被动,甚至还有愤怒(尤其当学习是被迫的这种情形之下)。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在学习早期让学习者尝到成功的甜头,学习内容循序渐进,不让学生感到学不下去。逃避型(evading):如果学习者对学习能力感到自信,但看不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高校一些公共课的逃课,大部分都是怎么回事。这种学生即便去上课,也可能发呆,做白日梦,或是在课桌下看小说、看棋谱等。对这种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一开始“把脉”了解他们对于学习内容价值的认知,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有可能的话,建议他们选其他课程,以免浪费双方时间。挑战型(defiant):学习者对自身能力感到自信,也能感到学习内容有价值,但是外部环境不利,比如老师水平太差,教材太烂,学生就会表现出挑战的行为特征来,言谈举止间暴露出“我来证明你的错误”这种态度。这种学生容易挑战老师权威,老师通常不大喜欢他们,但他们不是无药可救:可以给他们布置与其水平相应的作业,加大难度,让其得到充分挑战,这样他们往往就没有那么“嚣张”。脆弱型(fragile):学习者如果觉得学习环境有利,也能看到学习价值,但是对自己能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