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永和中心学校:张春娟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模样”“和着”两个词语中的多音字。2、理解诗歌意思,了解经济特区和祖国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4、通过联系上下文及具体情境,品味诗歌中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中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经济特区和祖国开放后的巨大变化。2、感悟积累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设问、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1、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知道歌曲中说的是谁的故事吗?(生:邓小平)歌曲中“他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个圈是指什么地方?(生:经济特区或深圳。)这个地方由过去的小村庄发展为今天的大都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一课,通过学习品味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深圳经济特区和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2、板书课题(口述目标)二、自学提示:1、初读课文。要求把诗中的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顺。2、再读课文,想一想整首诗写了哪些内容?3、这首诗一共个小节。前面节描写了的旧貌。接着节描写了的新貌。最后告诉我们,是使这座村庄发生了的变化。4、再读课文,综合以上练习,将课文分成几部分?二、自主学文,讨论交流:1、检查反馈。指名逐节读诗。(指导读好多音字。)2、交流填空,“昨天”和“今天”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过去和现在的意思。)3、学生口述分段。(一)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二)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三、诵读诗歌、读出诗味:1、指导朗读的节奏。(教师范读。)2、指导个体读。3、揭示停顿规律。你觉得在诗句中哪些地方我们需要停顿?(句中联系紧密的词语和词组后面可以根据语气或语意的需要停顿。)4、指名分节朗读。5、体会押韵的规律,读一读押韵的词语,模样、渺茫、灶旁、夕阳等。6、齐读整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四、品读诗句、勾勒画面:1、指名读诗中描写昨天和今天的内容。2、默读思考,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生:贫穷落后、焕然一新。)板书:贫穷落后、焕然一新。3、贫穷落后、焕然一新这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但是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深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幅画面,细细地看一看其中的变化。五、对比阅读、感受变化:1、理解“贫穷落后”。(1)昨天,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贫穷落后,哪些词语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田间劳作、灶旁煮饭、草堆打滚、溪边挑水)(2)交流理解“一担担摇晃的夕阳”的含义。姑娘挑回的是一担担的水,为什么要写成是摇晃的夕阳呢?(夕阳映着溪水,随着扁担晃晃悠悠,日复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年来他们就是这个模样,不曾改变。现代文明离他们那样遥远、渺茫。)2、理解“焕然一新”。(1)“焕然一新”什么意思?(改变旧面貌,出现新现象。)(2)填空练习,体会变化。现在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填空练习)昨天的泥泞古道,今天变成了;昨天,今天变成了;把这里装点得像仙境一样。昨天,小伙子们跟着阿爸在,今天,他们,他们;昨天,孩子们在,今天,他们,在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昨天,姑娘们,今天,她们。他们不再贫穷落后,他们不再是的农民,他们过得也不再是只求的生活。而这一切巨大的变化,只不过用了。(3)交流,朗读。(4)用诗句中的词语说一说是哪些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5)是什么原因使村庄和人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生:改革开放。)3、改革开放短短几年的时间不但改变了深圳的城市面貌,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光和心灵。正像诗中最后一节所写得一样,指名朗读最后一节;齐读最后一节。六、拓展延伸、课堂练习:1说一说“这个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谈谈你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近些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读一读,体会诗句的含义。(1)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儿,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