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资中筠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其人其事(前145或135—前90前后)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任太史令1、二十岁漫游出身世代史官,父亲司马谈有志于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但后来觉得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学识皆不济,于是寄厚望于司马迁。他要求儿子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他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2、开始撰写38岁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3、痛下蚕室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汉朝刑法: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为缴纳五十万钱,二十宫刑。清贫史官,下蚕室,坚强的苟活于羞辱中。50岁出狱,为中书令(传达文件的宦官),恍惚只为《史记》延残喘。直到孙子为候,汉宣帝时,《史记》才得以见天日。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史学价值列“二十四史”之首,与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共130篇,全面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由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和列传(70)五部分组成,开创了纪传体,首创以人载事的写法,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它记事三千年,精选一百四十余人,非倜傥不凡之人不得入选,因此凸现非常之人,非常之事。秉笔直书问题:“对《史记》经典的评论,也被资中筠认同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为什么在本文的题目里取其后面部分而舍去前面半句话?”明确:作者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司马迁那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汹涌情怀,这也是作者所要写所最想“小议”的部分。所以,无关史家,而只言文字,这是资中筠明智的选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司马迁)思考: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是写作的一种心理契机。比如,本文的作者资中筠,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处在这样的心理契机之中?1.关于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本文作者是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哪一个特点入手进行评论的?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2.阅读第3-15自然段,分析作者是怎样以评析《李将军列传》入手突现司马迁为文之奇气的?塞下曲(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位飞将军的生平遭遇,有哪些关键的句子?•“还,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引刀自刭”•“何其相似乃尔!”•“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甘肃)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写作的目的: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作者的评论方式:用了“叙述”“引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