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说课案例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员胡长林设计者简介胡长林,中学高级教师,灵川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所教班级在历年高考中,连续多次获全县语文平均分第一名,有近二十篇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003年参加国家级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新世纪中国素质教究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的研究,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县优秀党员,2003年9月被授予桂林市优秀教师称号。一、说教材(一)课文地位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人教版高一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具体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均是序言。教材学习的要求是:尽可能地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序言所阐述的道理,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因此,本课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思路和内容,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散文。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做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1感情。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对课文地位的分析,我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阅读全文,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2、掌握作者行文脉络,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3、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三)教学重点理解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四)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的语句的品味,体会京味语言平白朴素、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五)教学安排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1)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胡同、汪曾祺及作品等资料,并做好记录。(2)自读课文,思考:a、文章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全文的?b、根据作者的思路找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关键词?c、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d、作者是从哪段开始介绍北京胡同文化的?他赋予了胡同文化哪些内涵?2e、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2、本课课堂教学定为1课时。二、说教法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结合有关语句,引导学生欣赏京味语言,并说说它的妙处。3、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说学法鉴于以上课文地位、教法分析,本课的学法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学法有朗读鉴赏法、比较阅读法。以上学法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张扬和提升。四、说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多媒体图片。通过北京胡同、门墩、四合院等一组图片,让同学们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一个具体直观的感受。有关资料简介:1、北京街巷胡同历史悠久,大多数始于元、明、清,若更改名称,一般采用同音、谐音。综合街巷胡同的格局、变迁、名称起源、嬗替及人事沧桑,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2、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3074条,其中胡同有1330条。因为胡3同居多,是北京街巷主体,人们便习惯把街巷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