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例尺》评课襄樊市大庆路小学刘敏《比例尺》这一课,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本课中,我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从课的导入,还是新知识的学习,以及最后的实践操作练习,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四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四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