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了解课文故事背景,并通过初读,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根点燃的蜡烛,发出淡淡的光)师: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烛光)师:这是一根普通的蜡烛,烛光在黑暗中摇曳着,发出淡淡的光,给我们光明,温暖的感觉。但对于生活在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这微弱的烛光却关系到人的生死。(板书:生死攸关)强调“攸”的书写。齐读课题。理解“生死攸关”的意思。师:一根普通的、不起眼的蜡烛怎么会关系到人的生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生死攸关的烛光。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0页,听课文范读。(设计意图:从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划出本课的生词,要求读准字音。(2)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生死攸关俘虏强盗投身装扮盟军横档剩汤绝妙蜡烛揉皱黯淡熄灭泄露意味烛芯摇曳微弱恶狼不堪设想厉声厄运从容镇定阶梯(1)指名学生读。(主要是中下生)(2)齐读。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师生评议。(主要看是否读正确,读流利。)4、检查读书情况: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生回答后,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围绕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如何想尽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5、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根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根蜡烛,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伯瑙德夫人——点燃油灯,吹熄蜡烛雅克——借口搬柴,端起烛台杰奎琳——上楼睡觉,端走蜡烛(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说母子三人做的事情,这样做既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6、根据板书试着画出情节曲线图。(妈妈吹熄、雅克端起、杰奎琳端走、蜡烛熄灭)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师:这关乎生死的蜡烛里究竟藏了些什么?(情报)这是怎么一回事?1、请同学们默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要求:(1)在默读过程中做批注笔记。(2)同桌相互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学生写批注笔记,这样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意图: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而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1)“每周的星期四晚上,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里面装着地下工作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抓住“绝密”一词理解,让学生与“秘密”、“机密”进行比较。明白到这几个词语都有保密的意思,但程度不同,进而感受到保护这份情报的意义之重大。)师:既然这份情报这么重要,那伯瑙德夫人之前想出了哪些方法来隐藏情报呢?这次她又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2)“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引导学生理解:“绝妙”的意思。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个“绝妙”的方法?它究竟“妙”何处?(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敌人。妙就“妙”在——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令敌人意想不到,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师:从藏情报来看,伯瑙德夫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尽管她想出了如此绝妙的办法,但也并非万无一失的。一天晚上,伯瑙德夫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德国军官点燃了那只装有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