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课堂评价法“五度课堂评价法”。即温度、高度、参与度、合作度、自主度。“五度”形成一个丰满的正五边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一、温度没有温度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肯定不是好课堂。因为课堂是人的活动,所有人的活动必须要有温度。学生的课堂更要有温度。为什么一些学生一提老师、同学、课本就反感,因为课堂没有温度,老师上课冷冰冰的,同学之间互不来往。这样的课堂像“灵堂”,让人恐怖害怕。判断一个有温度的课堂:学生眼睛亮,表情是放松的,说话是平和的。通过语言语气、眼神,做基本判断。二、高度如果课堂只有温度的话,不叫教育,不叫教学。我们说的“高度”应该是一个体积概念,如同说知识有高度、宽度、深度。它是一个各条边的相乘,用知识的容量、含金量来判断。一般来说,用老师讲的方法,课堂能很快达到一定高度,最为方便快捷。但用学生的探讨、交流,很长时间也达不到效果。但学生的思考可以很快达到宽度,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多维的,也能影响知识的体积。传统课堂比较容易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高效课堂上,老师觉得费了很大的劲儿学生也说不到点上,老师一焦躁,就跳出来自己讲算了。其实,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精讲精练达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做的功课还不够。高度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制,取决于对老师知识的引领、点拨上。有很多课堂感觉费了很大的劲儿,但高度上不去,这既有老师设计的问题,也有学生能力的问题。所以,判断高度必须要基于现有的状况以及学生当前的能力。三、参与度指参与的人数的多少,这个参与包括“显性参与”和“隐性参与”。要看学生是否参与,要看眼神、动作、思维等指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思。”在高效课堂上,老师不一味地讲,就使得学生参与的空间很大。学生的参与度在不同时段有不同要求。比如独学阶段,认真书写;对学阶段,和对子进行热烈探讨;群学阶段,有人在说、有人在听、有人在补充等等。但也容易产生伪参与,很可能是小组长一个人说,其他人听;也可能是人人自说自话,看似争先恐后,但达不成统一。在展示环节上,一个学生在展示,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干什么。四、自主度判断自主度的三个关键词:选择、发展、准备。人的自主首先取决于他有选择权。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自主选择的,还是老师机械分配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还是比较适合一开始就把整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第二是发展权。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知识去自主发展。学生有了发展权,才会有自主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有自己发展的机会看教师是否对各类学生都做出了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感。第三是准备权。学生的自主源自于事先的准备,教师不能“偷袭”学生。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偷袭学生,考验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凡是要交流、讨论、探讨的知识,必须要让学生有所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你才能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学生没有这三个权力,就没有自主权。传统课堂上,老师恰恰太善于讲了,所以根本没有自主权,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收人,还感觉效果不错。但是真正要运用这些知识时,头脑又一片空白。五、合作度合作度的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传统的课堂看似也有探究,但那只是教师在开山铺路,学生跟随其后。高效课堂的小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组织,一种是他组织。你的课堂上似乎有组织,但这个小组只是你主控课堂的工具。自组织有自我更生的能力,他组织只能在别人的安排下去执行。因此,有了小组也不一定有合作。所有的合作都能源于自主的前提,没有找到合作的意愿,话题就不知从何谈起自主、合作之后探究,也是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探究。学生在对学、群学、展示中都会有合作,自主源于他的充分准备,对知识的材料时间、方法等等都有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来,才能完成他自主的权力。所以,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是学生自学,学不会的才对学,对学解决不了,才群学而不能人为地规定几分钟是自学时间,时间一到就必须对学。如果学生自己会了又何必对学?对学学会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