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高艳萍一、问题提出利他行为是指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行为表达对他人的无私关注的行为。目前,少年犯罪等一些反社会行为的数量处于逐步上升趋势引发笔者对儿童利他行为培养的思考。因为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的孩子才会漠视那些处于水生火热的人;因为事事以己为先,我们的孩子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因为种下自私自利的恶果,才会导致目前犯罪行为的节节攀升。当暴力与犯罪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时,我们反思目前的教育是否忽略了幼儿利他主义等社会性积极情感的教育?幼儿的利他行为是其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已有研究探讨过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阶段,但是目前生活在大城市的幼儿其利他行为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将成为本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二、研究假设1、学前期幼儿的利他行为水平不高,仍在发展当中。2、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发展不存在差异;3、不同班级间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发展存在差异;4、学前儿童对不同对象(同伴、父母、教师)的利他选择存在差异。三、概念界定总体来说,利他行为至少包括以下两个因素:1、利他行为以考虑他人需要和利益为基点;2、利他行为是是积极的并且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而本研究只选取儿童利他行为中的一个侧面进行研究,其中,对儿童利他行为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为:幼儿在分配物品时考虑他人的需要,1自发满足他人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的行为。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一)研究方法本研究结合文献法和创设情境的实验法进行研究。(二)研究过程1、研究工具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了解目前有关儿童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以试图为本研究的开展找到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笔者最终选取了李闻戈《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中的假设情境作为参考,在不改变其总体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对假设材料中食物图片的选材上作出改变,除了选取幼儿平时喜欢吃的苹果和雪糕之外,笔者选取了水这一素材。作出这样改变的原因是由于笔者认为既然同时作为幼儿最爱吃的食物,幼儿在考虑喜欢和不喜欢时的界线就显得模糊了,而水味觉的体验中是属于相对中性的食物,加入这一食物选择时能幼儿在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是的界线变得清晰。笔者认为这样更利于收集更真实的实验数据。2、实验材料的准备(1)设置情景:假设情景(2)材料:三张食物的图片,食物分别为苹果、蛋糕和水;实验记录表。3、实验步骤实验以一个主试对一个被试的形式,为被试创设一个假设情景后提出问题,要求被试以自我报告的方法回答被试所提出的问题。具体的假设情景和实验操作过程如下:(1)主试向被试三张图片,上有三种食物:苹果、蛋糕和水。(2)主试让被试选出最爱吃的和最不爱吃的食物。(引导语为“你看,2这里有三种食物,里面哪一种是你最喜欢吃的?哪一种是你最不喜欢吃的?)(3)用引导语为被试创设假设情境——把这三样食物分别分给被试和其他两个人,每人都拿一样。碰巧其他两个人和被试一样也最喜欢吃XX,最不喜欢吃XX,让被试先挑一样,询问被试遇到两难情况的选择。引导语为:“这三样食物是要发给你和其他两个人,每人都拿一样。碰巧其他两个人和你一样也最喜欢吃XX,最不喜欢吃XX,现在让你先挑,你会挑哪一样?”(4)重复步骤三,在该假设情境下替换假设对象,对象分别为(被试所在班级的另外两位小朋友、被试所在班级的两位老师、被试的父母),以对象是被试所在班级的另外两位小朋友为例,引导语为:“如果这三样食物是发给你和班里面的其他两位小朋友,每个人只拿一样。碰巧其他两位小朋友和你一样也最喜欢吃XX,最不喜欢吃XX,现在让你先挑,你会挑哪一样?”3、计分方式儿童将最好吃的的东西留给自己,这是一种利己的行为表现,计作1分。把最不好吃的东西留给自己,这是一种利他的行为,计作3分。中间的折中选择方式计作2分。(三)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幼儿园小小班和大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小班幼儿年龄为2—3岁,人数共18人,其中,男孩11名,女孩7名;大班幼儿年龄为5—6岁,人数共18人,其中,男孩10名,女孩8名。五、研究结果笔者对数据加以整理和编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