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城关第一小学马秀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三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教学理念:1、注重整体,培养学生解构文本的能力这篇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简单,语言平实,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时,可以在整体观照下,先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大意,对课文写了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达到“知其然”。总结课文时,可以在学生细读文本后,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安排材料,达到“知其所以然”。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本文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教学中,在学生初读、默读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3、渗透人文,领悟哲理这篇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永不言败的信念下,最终表演成功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必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将文本的人文价值渗透在评议本语言的解读、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让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教学方法: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进而感悟事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你们喜欢看杂技吗?(出示杂技图片)学生看图片回答。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赵丽宏写的这篇文章《顶碗少年》。(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三、听课文录音,想一想: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听课文录音,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在顶碗表演中失误了两次,但他不灰心,仍继续表演,终于取得了成功的事。)3、师:就是这件事,回答得真好。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20年,却让作者记忆犹新,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评价读的情况)有些偶然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4、师:孩子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到前20年的那个大舞台上,去看看那令人感动的一幕。5、师: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6、师:孩子们可以交流吗?师出示句子:“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1)指名学生朗读。(2)指名反馈: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少年的技艺高)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吃了不少苦,流了多少汗。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很下功夫,练了好长时间。)7、师小结:是呀,你们看出了顶碗少年背后的故事,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带着你们的理解,请同学们再读一遍。8、师:你们还画出了哪些语句?谁来说说?出示句子: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板书:失败)9、师:谁来读读?10、师:这一次失误,使所有的观众怎么样?那少年有哪些表现,你能读出来吗?出示句子:“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1)齐读并引导想象:少年此时在想什么呢?(2)生:不要慌,要镇定,跌倒...